日博官网_日博体育

图片

德艺双馨的慈母恩师陈崇信

来源: 作者:admin 时间:2020-11-04

  我是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(原湖南省供销学校)财会一班学生邓远军。在母校70华诞之际,我更深深地怀念慈母般的恩师——德艺双馨的陈崇信老师。


  1978年的金秋十月,我有幸成为母校复校招生后的第一届财会专业学生,也是当时唯一一届以初中生为生源的学生。我和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那时就是一群青涩懵懂的少年孩子,怀揣着父母的期望与不安,从全省各地汇集到了财会一班这个大家庭。所幸的是,我们遇到了一位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好老师——陈崇信,让我们在这里愉快地学习、生活,造就了今天的桃李满天、春晖四方。


  陈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母亲,筑造了一个幸福的家庭,哺育了三位优秀的儿女。她深知我们这群孩子的特点与需求,把对家庭、对儿女的爱同样给予了我们。三年学习期间,陈老师一直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,尽管不是班主任,但她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我们,小到同学们的一针一线、嬉笑打闹、学习难题,大到同学们的萌动情感、生活困难、人生目标……都事必躬亲,与同学们打成一片,用火一般的情感一一化解,抚慰着我们这些初出家门孩子们的心房。


  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我们班一位叫潘慧燕的同学,在一次玩跳马时不幸摔断了手腕,他本人及其他同学都因为年龄小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,是陈老师在巡视同学们做作业时发现了问题,及时将他带到汉寿县人民医院就诊,并安排肖永红等女同学帮他洗衣裳,安排男同学照看日常起居。陈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这位同学很快康复,令他终身难忘、感激不尽。


  陈老师有两个家,一个在学校当时所在地——汉寿县清水坝,一个在省会长沙。清水坝的家对同学们随时开放,大家经常三五成群,聚集在这个充满浓浓爱意的家里,留下了无数欢声笑语。每逢周末,都有一帮同学到她家去炒面(面粉炒熟加点盐,回来用开水泡着吃,香甜可口,在那个年代就算奢侈了),年龄小的同学不会炒,都是老师亲自操作,后来班长罗喜林知道了,找了廖文继等几个年龄大的同学帮忙,才算解了她的围。陈老师酷爱唱歌,嗓音甜美,是朱逢博的拥趸,声情并茂地模仿朱逢博的唱法,惟妙惟肖,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欢乐。同学们路过长沙时也会登门拜访老师长沙的家,她和她的爱人、女儿总是热情招待,并亲自下厨宴请大家。陈老师与爱人超一流的湘菜至今令我回味无穷,真想再吃一口老师亲自做的饭菜啊!


  在同学们的心中,陈老师是一位既不失严格又和蔼可亲的母亲。回首往事,老师没对任何同学说过一句重话,但大家对她都很敬畏。老师的人格魅力高山仰止,大家异口同声的一句话就是:陈老师既是恩师又是慈母!在教师,在操场,在老师家里,无不留下了老师慈母般的身影与话语,像太阳一般温暖,春风一般和煦,清泉一般甘甜。在为数不多的照片里,大多都是老师亲切地搂着我们的肩膀,酷似一幅幅温馨幸福的家庭图。

 

  陈老师不仅品德高尚,教学也是一流。老师紧紧抓住我们年龄小、理解力差、调皮好玩的特点,因材施教,细致入微,化繁为简,循循善诱,幽默风趣,将一个个晦涩枯燥的会计问题,在三尺讲台,用一支支粉笔,绘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、通俗易懂的画面。老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同学一视同仁,将自己扎实的基础理论,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,不遗余力地传授给我们。每次考试后,老师都要在课堂上认真分析差错和原因,加深同学们对差错的深刻记忆,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会计学功底。老师的教学如高山流水,春风化雨,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,播洒了广袤的知识种子。


  陈老师专门为我们制定了“三要”学习法,即“课前要预习,课中要专心,课后要复习”。我作为班学习委员,忠实地履行这一学习方法,并在三年学习期间受益匪浅。这一学习方法也令我获益终身,伴我一路走过了大学本科、硕士、博士与博士后学习生涯,并将这一学习方法传承到我之后及现在的教学工作中,尽管现在的学生已很难做到这些。


  我还清晰地记得,作为湖南供销社系统由“借贷记账法”到“增减记账法”的改革亲历者,陈老师从“收付记账法”讲起,如数家珍、娓娓道来,用“+”“—”两个最简单的符号,将“增减记账法”这一最重要的商业会计原理与方法,透过白色粉笔绘就的资金运动恒等式及一笔笔会计分录,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。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一行行整齐而漂亮的字迹,伴随着如歌唱家银铃般的声音,令我如痴如醉,引领我在会计知识的海洋里遨游,让我彻底改变了心目中的“账房先生”“大队会计”就是“一个本子一支笔,外加一把算盘”的印象。陈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让我对她充满了崇拜之情,她的讲解也让我对“增减记账法”的发明者——北京商业学院(现北京工商大学)张以宽教授佩服得五体投地。我曾天真地、不知天高地厚地跟陈老师说,我要上全国商业系统的最高学府北京商业学院,要见到张以宽教授。陈老师没有嘲笑我,而是鼓励我朝着目标努力。正是由于陈老师的启蒙和鼓励,我来到了北京,尽管由于张教授已驾鹤西去而未能见到他,但我已站到了这所大学的讲台上,也算履行了对老师的诺言。


  陈老师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,非常重视实践学习。她不仅亲自布置了全班51位同学在汉寿县供销社系统的实习,在三个月期间还亲临13个实习点,逐个了解大家的实习情况,帮助解决实习中的困难与问题,组织同学们讨论交流。70年代末的中国百废待兴,我们各个实习点间的交通十分不便,有的地处偏僻,道路泥泞不堪,有的下了车后还要走很远。老师的身体本来就不好,实习也本可以不管,但她出于高度的责任心及对我们的爱,义无反顾地自乘长途车,奔波在各个实习点之间,不漏掉一个点,有的点还去了两、三次。看着陈老师在泥泞道路上疲惫的身影,我当时真想喊一声:老师,您辛苦了!陈妈妈,您慢点走!


  陈老师在一手抓教学的同时,还特别注重育人。她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要团结友爱、互帮互助;要老老实实做事、堂堂正正做人。老师本身就是这方面的模范,她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引领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漫漫人生。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,我在近30年的公务员生涯中也曾面对种种诱惑,但始终坚守底线,实现了平安着陆。我们全班迄今没有出现一例重大违法乱纪现象,毕业近40年仍紧密团结。我为有幸成为财会一班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。


  比全班同学更幸运的是,我是唯一毕业留校任教的一个。在其后的几年里,陈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,也是我的师傅和领导。老师是财会专业教研室主任,对初出校门的我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。记得在试讲时,面对学校领导及教过我的各位老师,18岁的我紧张得无所适从。陈老师耐心的指点与台下鼓励的眼神,让我平稳地渡过了工作生涯中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“大考”。还记得1985年供销社系统又开启由“增减记账法”改回“借贷记账法”的改革,我大学毕业回校报到的第二天就披挂上阵,跟随老师,投身到全省系统在职财会干部师资培训任务中。老师不仅统领培训,还亲自授课,并耐心指导我这个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。每期结业后,老师都要组织大家认真总结,并明确要求我发言,给我压担子,使我在这场改革实践中增加了才干。老师对“增减记账法”与“借贷记账法”的差异比较及改革必要性的透彻分析,令我十分敬仰,也让我受益终身。


 

  1987年更是令我终身难忘。这一年我考取了财政部科研所(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)的研究生,但学校领导出于学校工作的考虑不同意我走。在我几乎要崩溃的时候,又是亲爱的陈老师,耐心地做我思想工作,让我学会换位思考,体谅学校的难处,使我心态得以平和。老师同时以老教师的身份做学校领导的工作,在她及其他老师的努力下,我最终得以成行,迈出了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步。


  在其后的职业生涯中,我长期在北京市税务局工作,先后担任科研所所长、政研室主任、督察内审处处长、财务处处长、国际税收管理局局长等职,其间还被中央有关部门选派到香港地铁公司财务部工作过一段时间。2017年,我选择提前退休,重拾教鞭,在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和教学工作,同时在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高级税务顾问。这些工作尽管差别很大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即都需要会计知识作为支撑。正是在母校、在陈老师教育下打下的扎实会计学功底,使我的职业生涯如虎添翼,一路走来。在我目前的教学和实务工作中,我自创了“税务、会计、法律、业务融合学习法”,也取得了不错效果。毫不过分地说,没有母校的培养,没有陈老师的谆谆教导,就没有我的今天!


  2006年3月23日,陈老师因病离开了我们。我远在北京,知道消息已是事后,未能亲自送老师最后一程,成为我的终生憾事。


  莘莘学子心,难忘恩师情。感恩是一种品德,对我来说,更是一种自然心情流露。我虽然不是陈老师最好的学生,但她是我最好的老师。对老师的怀念将伴随我终生,老师明眸的凝视目光,慈祥的音容笑貌,高尚的品行人格,将永远珍藏在我记忆深处。


  注:感谢财会一班罗喜林、肖永红、杜纯清、廖文继、潘慧燕、龙姝丽、刘建华、刘许生同学提供珍贵资料。


  【邓远军简历:1963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,注册会计师。1978-1981年在湖南省供销学校中专学习,1983-1985年在扬州大学商学院专科学习,1987-1990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习,2000-200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习,2003-2005年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学习。1981-1987年(除学习外),在湖南省供销学校任教,1990-2017年(除学习和香港工作外),在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工作,先后任科研所所长、政研室主任、督察内审处处长、财务处处长、国际税收管理局局长等职。2017-,在中国社科院大学任兼职教授、研究生学术导师,同时兼任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、中央财经大学、对外经贸大学、首都经贸大学、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,在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任高级税务顾问】


(责任编辑:admin)